高压变频器是很多大型自动化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高压变频器作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和急先锋,未来具有巨大市场需求。2011年,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约为74亿元,市场增长率约为17.1%,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负增长近2%,需求的减少是造成增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预计2015年,高压变频器企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1亿元人民币。按照近几年市场增长的惯性,未来几年是产高增长仍将保持在15%以上。2011年,石油天然气、采矿、水泥和石化业占据国内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约50%,其中水泥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2.01亿元,是四个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市场,占比达16%。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8%~10%。高压变频器作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和急先锋,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高压变频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包括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其中电力、冶金、水泥等产业所占比重正逐年增强。2011年,石油天然气、采矿、水泥和石化业覆盖了国内整个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的近50%,其中水泥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2.01亿元,是四个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市场,占市场的16%。
“这些产业多是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任务亟待解决。由于高压变频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在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下,高压变频器市场打开了升值的空间。”
受经济状况影响,高压变频器节能预算有所减少,由此也造成了产品需求的下降。但随着未来经济状况的好转,这种持续低迷的市场状况也将会有所好转,市场增长将回到正常水平。另外由于“十二五”初期市场需求降低、增长速度较慢,为了弥补之前的增长不足,后期的投资额将会处于持续增长的状况,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长速度会比较快。
按照变频器所配电机的电压等级,变频器市场细分为低压、中压和高压3个部分。2008年我国变频器市场总量接近150亿元,其中低压变频器为97.7亿元,中压变频器为14.1亿元(两者相加达到111.8亿元),二者合计占到市场总量的76%左右,其余35亿元左右为高压变频器。
目前高压变频器在风机、水泵、压缩机、轧钢机等装备中都有使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工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等,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节能降耗”。
随着本土品牌的不断发展,产品的故障率逐渐减少,产品的性价比表现了优势,进口替代空间扩大,加之全球再生能源用变频器市场尚有宽阔的升值空间,我国高压变频器的潜在市场将保持在1200亿~1800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正在迅猛崛起。2005年,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大约为10.9亿元,而2008年已经达到34亿元,复合增长率在40%以上。根据《2009年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研究报告》的预测,2012年,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长率仍将维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
根据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高压变频需求有所回暖,但长期看,行业增速将下降至10%:2012年受累于国内经济低迷,高压变频下游主要应用行业盈利艰难,高压改造市场需求放缓,新增订单规模同比出现一定下滑。2013年随着经济弱复苏,高压变频需求逐步回暖,预计行业增速恢复至10%左右。从长远看,高压变频主要下游行业,如水泥、电力,渗透率已较高,相较于过去几年,未来需求增速必然下滑;即使考虑到2015年后高压变频更新维护需求高峰来临,由于市场基数的扩大和改造市场的完成,行业增速也将维持平稳,未来35年行业复合增速估计10%左右。但对龙头企业而言,由于售出的高压变频数量大,在更新维护需求中将占据优势,届时龙头企业增速可望超越行业。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变频器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其市场被十家左右的企业主导,外部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成本很高。而我国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工业发展起步较晚,早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和运行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十分健全等,直到2000年前后变频器行业的进入壁垒仍然不是很高,因此国产品牌大量涌现。2005-2008年间,随着少数领先的国产品牌产品性能逐步接近甚至达到外资知名品牌的水平、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同时市场价格继续下降、部分规模较小的品牌开始被市场淘汰,我国变频器行业正在从发展初期向成熟期过渡,目前行业进入壁垒也已从2005年之前的“较低”转变为“较高”。
从整体看,目前我国中低压变频器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首先,中国的变频器市场极具吸引力,不但市场容量大,而且潜在容量也十分可观,吸引了众多的行业参与者。据统计,目前国内变频器市场上已有包括外资和内资在内的约140个品牌,以及数千个从事产品代理销售和二次开发的公司。
其次,产品的同质化,主要是落后的V/F控制产品,价格竞争日益加剧。许多国内中小品牌只能生产V/F产品,落后的控制方式使得其无法进入盈利能力较强的高端行业专用变频器领域,价格竞争往往被当作最有效的市场手段,许多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中小品牌生存将越来越艰难。